随着高考尘埃落定,志愿填报陆续结束,准大一新生们最关心的,就是入学该带点什么了,社交媒体自然是重点参考对象,AI在总结了921人真实经验后,给出了一份《大学新生必备清单》,其中笔记本电脑以40%的提及率高居榜首。
这恐怕是一年之中,电脑热度最高的时候。
这年头,除了学生党和游戏党,似乎没人再关心电脑的更新换代了,同样作为市场主流的消费电子产品,对比智能手机发布会的热闹,电脑行业显得冷冷清清无人问津。
实际上,传统PC行业已经“阴跌”超过10年。
2011年,全球PC出货量达到巅峰的3.64亿台,此后一路缓慢衰落,虽然疫情期间由于居家办公、线上办公的发展,出现过一个短暂的小高峰,但行业大势不可逆,疫情一过,PC行业“暴跌”更快了。
2022年至2024年,全球PC(笔记本+台式机)出货量累计下降了27.47%,全球NB(笔记本)出货量累计下降41.48%。
从离消费者最近的PC品牌到上游的芯片制造商,整个产业链的企业日子都不好过,能勉强维持都算不错。
但这里面却出了一个异类,居然逆行业周期实现了爆发式增长,它就是。
2024/25财年,联想交出了一份“史上最强财年”答卷,营收高达4985亿元人民币,同比增长21.5%,净利润为104亿元,涨幅更夸张,来到了36%。
这究竟是为啥?
“副业”打开新局面
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——“不务正业”。
扒开联想2024年报,一个明显的变化在于,曾经作为“副业”的非PC业务增长明显,对营收的贡献占比高达47%,近乎半壁江山,而在2018年,这个数据还只有20%。
联想,早已不再是很多人眼中的那个“卖电脑的”,它还卖服务器、卖液冷技术、卖解决方案,根据官方的分类,联想的核心业务分为三大模块:IDG智能设备业务、ISG基础设施业务和SSG方案服务业务。
其中IDG主要是面向消费者的to C业务,包含PC和智能手机,
而ISG和SSG则就是纯粹面向企业的to B业务了:ISG是搞硬件,负责提供服务器、数字中心,本质是“卖设备+建系统”;SSG是搞软件,负责搞运维,本质是“做服务+出方案”,前者是帮企业搭“数字地基”,后者是教企业用“数字工具”,业务上是前后衔接的关系。
要知道,虽然这些年来,个人电脑已经普及的差不多了,但是企业数字化依然有很大的空间,所以ISG和SSG这两大业务增长速度远超IDG,其中ISG更是在2024/2025财年实现了63%的创纪录增长,营收超过1000亿元,而SSG还实现了超过21%的运营利润率,这里需要提及的是,联想PC业务近年来一直保持薄利状态,运营利润率就没到过10%。
也就是说,这两大非PC业务,不仅帮联想建立了新的增长引擎,还挺能挣钱。
但这条路其实并不好走,从21世纪10年代开始,面临行业瓶颈,各大传统PC巨头都不傻,纷纷开启“去PC化”业务转型。
宏基从PC向电竞、物联网、新能源等多领域扩展,虽然在非PC领域找到了新的利润增长点,但由于资源过于分散,物联网项目落地缓慢,非PC业务占比至今仅有1/4,PC业务仍受行业制约严重。
惠普则是在to C和to B业务之间反复摇摆,2011年惠普为了向利润更高的软件业务转型,曾斥巨资104亿美元并购了英国软件公司 Autonomy,相当于当时市值的37%,可谓属于大手笔的豪赌,但事后Autonomy的假账事件让这一投资宣告失败,此后惠普在战略上一直拎不清方向,10年换了4任CEO,每一任都推倒重来,最终不仅PC业务失手,企业服务也没有取得突破。
相较之下,戴尔要就决绝得多,在2016年以670亿美元收购存储巨头EMC后,整合服务器、存储与网络设备业务,形成基础设施解决方案集团(ISG),坚定推进企业服务业务,如今在服务器市场全球市占率第一,但收购带来的高负债拖累了利润率,且顾此失彼忽略了消费端市场,PC份额不断下滑。
对比之下,联想不仅实现了非PC业务的顺利转身,2024/2025财年一季度,其服务器全球市场份额跃升至第三位,成为全球前五厂商中增速最快的企业,还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PC市场的地位,二季度,联想以24.8%的全球PC市场份额稳居行业第一,创历史新高。
问题来了,这么多PC巨头,为什么最后是联想真正实现了“双轮驱动”?
这背后的核心原因,还真不是技术上的领先,而是在运营管理。
全球化资源整合达人
答案就是“ODM+”模式和“中国+ N”两大模式。
它们的成功印证了一点,相比科技巨头,联想更接近一家全球资源整合方案商。
2014年,联想收购了 IBM的x86服务器业务,ISG正式开启,但直到2024年下半年,才真正扭亏为盈,面对众多强劲竞争对手,“ODM+”模式是让联想脱颖而出的关键。
从业务逻辑上来说,ISG并不复杂,主要就是给企业卖服务器,但怎么制造呢,就分出了两条路径,要么找代工厂包干,就是传统的ODM模式,要么就是自己建厂从头到尾做,就是全栈自研。
两个方案各有优劣,前者做中间商赚差价,成本低接单快,但利润薄,缺乏技术竞争力,后者有技术优势利润高,但是成本投入大,市场空间有限。
联想的“ODM+”就是分别取二者的优势,做有技术含量的“中间商”。
具体而言,就是不光让工厂代工,还把自己的技术、供应链管理能力加进去。比如服务器的核心设计、软硬件适配这些技术含金量高的关键活儿自己把控,剩下的生产、组装交给更专业的ODM工厂,这样既能保证产品质量,又能快速响应客户需求,客户要啥配置,能更快生产出来,价格还比纯自己从头到尾做更有竞争力。
简单来说,就是平衡效率与创新。这背后其实是一本经济账。
企业数字化市场固然是一片星辰大海,值得作为长期战略来坚持,但作为一家成熟的上市公司,就不得不考虑投入产出比,以亏损搏未来不是不可行,但亏损到什么程度,未来能换取多高的回报,都是需要反复考量的事情。
比如前文提到的惠普,“病急乱投医”的Autonomy假账事件就将其一把拖入深渊,并形成了一系列负面连锁反应,不仅非PC业务转型受阻,还拖累了原有的PC业务。
联想最终的选择是,一边赚小钱,一边攒技术。
相比大企业客户需要定制化极强的高端服务器,很多中小企业更看重性价比和交货速度,通过“ODM+”模式,联想可以做大生意盘子,并把不建厂省下来的钱和精力,投到高端技术研发上,比如AI服务器、云计算相关的核心设备。这样一来,低端到中端的产品靠ODM模式走量、保利润,高端产品靠自己研发冲技术壁垒,两头都不耽误,业务发展更稳。
相比戴尔对于全栈服务的all in,联想的“ODM+”显得更为保守,这导致戴尔前期在开拓大客户上更具优势,溢价能力也更强,从结果上来看,戴尔ISG营收是联想的3倍,毛利也更高。
但从趋势上来看,联想ISG增速是戴尔的2倍,追赶势头迅猛,这也得益于“ODM+”模式的灵活性,让联想深度绑定全球了TOP10云服务商,云基础设施(CSP)业务实现收入同比92%的增长,并通过中小企业的深耕形成了规模效应。
同样,这种灵活性也被联想应用在了PC业务上,形成了“中国+ N”模式。
所谓“中国+N”,就是以中国制造体系为根基,同时在全球多个国家建立本地化生产基地,形成分布式、灵活响应的全球供应链网络。
其中的“中国”负责保障成本优势,核心零部件的研发与生产都在这里。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点了,人均工资更低的东南亚不应该更“便宜”吗?联想通过全球各地制造工厂的经验发现,中国依然是最优选择,就拿制造一台电脑来说,中国比任何一个地方至少要便宜10美元,原因就在于,中国的产业集群优势是“碾压式”的,加上庞大的规模效应,在综合成本上依然在全球具备比较优势。
而“N”则可以方便开拓海外市场,每个地区消费者对电脑的需求都有所不同,美国人喜欢大尺寸游戏本,欧洲人看重环保材质,东南亚人更在意价格,联想分布在不同地区的工厂,可以根据当地消费者的喜好灵活生产,让大家都觉得“这电脑懂我”,自然更愿意买,而且在当地建厂还能贡献税收和就业,本地政府自然也很欢迎。
除此之外,“中国+N”还有两个“风控”优势:一是供应链的韧性更强,比如之前中国疫情时,海外工厂能临时顶上,相当于多了好几个“备胎”;二是可以抵御贸易风险,比如有的国家对中国商品设限制的,印度、越南的工厂生产的电脑就能直接在当地卖,还能规避高关税,例如在全球第三大PC市场巴西,联想就通过进口中国主板、显示屏等核心部件,在当地完成整机装配,将高额的整机关税“转化”为了低廉的零部件关税。
放在整个中国企业的出海征程史里来看,平心而论,联想并非是“中国+N”的开创者。
早在1999年,TCL就收购了越南的陆氏同奈电子公司,建立了第一家海外彩电生产基地,以此为起点,逐步在波兰、墨西哥、巴西等地相继建立制造基地,至今在全球布局了46个研发中心、38个制造基地,业务遍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,从生产到销售到服务,都能在当地完成。
这种“中国供应链+区域制造中心”的全球化制造布局,也是中国家电行业普遍采取的战略,翻开海信、海尔、美的的出海史,几乎都是沿着这条路径。
多年以后,智能手机、新能源汽车的出海,也纷纷走上了这条路。
很难说这里面是否存在一条出海战略的传承之路,但必然存在“前人栽树后人乘凉”的经验借鉴,大家的殊途同归,往深了说,都离不开中国制造业多年来打下的江山。
正是强大的工业积累,让企业得以实现从“贸易型出海”到“产业型出海”的升级。
联想的“ODM+”和“中国+N”,都离不开“中国”,既是市场层面的,也是供应链层面的。
AI红利添了把火
除了模式与运营上的成功,联想的焕发生机,也不得不提到AI这根救命稻草。
PC行业的衰落,伴随着的是智能手机的崛起,传统PC巨头中除了苹果,几乎都在智能手机这波终端革命中掉队,所以当AI崭露头角时,大家迫不及待登上这艘新船。
联想就是那个提前上船的。2017年,那时商汤、旷视等“AI四小龙”风头正劲,第一波AI浪潮方兴未艾,联想开始布局人工智能,从纯硬件厂商转型为“设备+云”的AI服务商,到2019年正式敲定了“3S战略”,即智能物联网、智能基础架构、行业智能与服务,这直接推动了如今三大核心业务的落地。
2023年,chatgpt掀起的生成式AI革命席卷全球,企业对算力需求大增,联想的AI服务器得以大卖,与此同时,为了应对AI算力的高耗能,联想实现了第六代海神液冷技术的突破,使数据中心能耗降低40%,海神液冷技术方案在2024年四季度同比飙升244%,全年同比增长68%,推动了联想ISG整体业务的飞速增长。
另外一边,联想在2024年顺势推出了AI PC,到第四财季,联想AI PC在中国市场笔记本总销量中占比达到16%,整个财年超额完成销售目标。一方面推动了联想PC产品的品牌升级和毛利率,2024/2025财年Q1财报显示,PC 业务运营利润率为 8.8%,高端产品占比达 31.6%;另一方面带动了整个PC业务的增长,2024/2025整个财年,联想PC业务增长实现了13%的增长,份额达23.7%,与第二名差距扩大至3.6个百分点。
虽然放在更大的视角来看,这波AI红利惠及的也是整个算力产业和PC产业,但联想基于在两大领域的深厚基础,也得以再次重回前沿舞台。
并且,以AI为契机,联想进一步整合出混合式人工智能战略,将个人大模型、企业大模型与公有大模型混合,并通过“超级智能体”新概念和“端-边-云-网-智”新IT架构,将旗下的各大业务进行了再升级、再包装和综合串联。
至于这些复杂的概念能否帮助联想在AI时代打开一片新的天地,就得需要时间来证明了。
结语
回过头来看,作为一家成立超过40年的科技企业,联想其实踩中了大部分科技浪潮,从PC电脑的普及,到企业数字化转型,再到如今的AI全球革命,与此同时,它也充分享受了中国制造业崛起和贸易全球化的红利。
唯一一次掉队,是错过了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这波浪潮,只是恰好,如今站在时代舞台中央的弄潮儿们,大多都诞生于这波浪潮。
在很多人看来,联想是一家缺乏创新的企业,不可否认,在联想所涉足的每个领域,它都不算是掀起革命引领潮流的那个,但硬币的另外一面,联想的保守也得以让它顺应时代潮流,一直都有自己的位置,当新的周期到来,手上还留有筹码可以乘风而上。
某种意义上来看,联想的企业风格也烙印着传统民族性格的影子,中庸,稳重,务实,善于交朋友,整合成熟资源多于独自冒险创新。
不过,时代变了,年轻人变了,创业者风格也变了,今天的中国也不是当年的中国,在新一轮出海浪潮的今天,要成为一家代表中国走向全球的企业,“创新意识”或许比“生意头脑”更重要。
····· End ·····
星吃海情报局 系统研究
中国制造与国产替代
专注中国产业崛起故事
▲关注产业资讯,破解科技密码
追赶先进技术风口,看中国制造的星辰大海
入驻媒体平台
36Kr/ 观察者网风闻社区/ 网易
虎嗅/ 雪球/ 腾讯新闻
利鸿网配资-利鸿网配资官网-专业配资-中国股票配资网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